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近年来,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持续加大项目引育力度,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不断拓宽就业渠道,让基层百姓在家门口端上了“金饭碗”。
在鄂尔多斯市国礼陶瓷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机器轰鸣,工人们正分布在各个岗位上,有序完成着陶瓷生产的各个流程。霍春艳主要负责给已经烧制成型的陶瓷上釉,过去她一直在家照顾孩子,2023年来到鄂尔多斯市国礼陶瓷有限公司成为了一名陶瓷工人。
通过不断学习,霍春艳的技能日渐成熟,工资稳步增长,这份“家门口”的工作让她找到了新的人生方向。“我家就是沙圪堵镇的,来公司工作有一年多了,工资可以达到每月5000多元,每天正常上下班,还可以照顾家里,感觉很幸福。”霍春艳说。
工人在鄂尔多斯市国礼陶瓷有限公司车间工作。(摄影:王丽曼)
陶瓷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尤其是高端礼品瓷的生产,需要大量员工通过手工完成。鄂尔多斯市国礼陶瓷有限公司的工人中,大部分是心灵手巧的家庭妇女,还有一部分是进城务工的农牧民。按时上下班,收入稳定,最重要的是离家近,这让不少人在这里一干就是好几年。“我2017年就来公司了,之前都是在家里面带小孩,来到这里工作每天能按时上下班,不耽误接送小孩,还能有稳定的收入,幸福感特别强。”高阳说。
2008年,作为首个落户内蒙古准格尔经济开发区的陶瓷企业,鄂尔多斯市国礼陶瓷有限公司依托当地丰富的高岭土资源,研发生产出了大量礼品陶瓷、日用陶瓷、陶瓷酒瓶等优质的陶瓷产品,并在国内陶瓷领域占领一席之地。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入驻之初,由于当地没有陶瓷产业基础,只能高薪从南方招聘陶瓷工人,但随着十几年的积淀,不少当地居民纷纷成长成为骨干。公司现在80%以上的员工都来自本地,不仅缓解了居民就业压力,而且为公司提供了用工保障。
民营经济为基层群众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就业岗位。(摄影:王丽曼)
“通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公司也培养了一批技术过硬的本地操作工人,他们支撑着公司所有生产系统。本地工人稳定性很高,也为后续的生产带来了一个良性循环。”鄂尔多斯市国礼陶瓷有限公司生产副总经理粟义坤说。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经济的“晴雨表”,更是社会的“稳定器”。内蒙古准格尔经济开发区地处乡镇一线,是连接城市与乡村的重要纽带。随着城镇化步伐的推进,越来越多农牧民涌向城镇,加之返乡大学生持续增多,产业发展成为了就业的保障。经过多年来的持续发展,开发区已聚集涵盖能源化工、无机非金属新材料、陶瓷、农副产品深加工等多个领域的民营企业128家,还有大量新建、续建产业项目正在加速落地。遍地开花的民营经济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就业岗位,创造了灵活多样的就业机会,适应了不同群体的就业需求,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运营机构:鄂尔多斯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管委会
Email:ordoswh123@163.com 服务电话:0477-8394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