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是内嵌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政治、社会、生态文明等形态之中的核心要素,文化自信自强是对“现代化另一幅图景”的自信和引领。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进程中尤其要深刻理解和践行文化自信自强,站在系统论的立场,把握文化自信自强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和辐射力,才能巩固好文化主体性,夯实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感,坚定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信心和决心,让中国式现代化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为世界发展提供新机遇,贡献中国智慧和经验。
一、文化自信自强为全面深化改革凝聚人心、汇聚力量
马克思恩格斯基于对人的生存状态的现实考察,将文化看作自然人化与人化自然的辩证统一,认为文化的本质和功能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理解文化自信自强对全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的作用,既要基于改革开放以来各领域形成的宝贵经验,也要立足系统思维,用系统论的思想和方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在《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党中央把“全面深化改革”放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前面,进一步凸显了全面深化改革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驱动作用和制度保障功能。可以说,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这一目标的关键所在。正是有了从“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再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所形成的丰富经验,并将这一系列的实践经验在理论上不断凝练与锻造,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指导才能够更加成熟、更加符合中国发展实际。这是中国式现代化实现文化自觉、道路自信和民族自强相统一的系统过程,是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思想前提。
(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提供文化支撑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文化竞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形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强大支撑。文化自信自强赋予了党和国家全面深化改革的坚定勇气,带领中国人民开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推动中华文明的活力更新和现代化转型,激发出新的文明面貌与生机。“两个结合”“六个必须坚持”“全过程人民民主”“人类命运共同体”“自我革命”等重大理论创新成果的涌现,标志着我们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识愈加深刻,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规律的把握愈加深刻,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建设基于历史经验和时代自觉的实践自信。这些理论创新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拓展,成为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大经验。这些经验法宝在实践中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理论贡献,使我们党和全体人民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让我们在时代发展面前更加从容自信。文化是制度的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许多价值观都为社会主义制度建设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滋养,并以其独有的文化观念塑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理念,使中国的制度发展具有了更加强大的包容性、适应性和前瞻性。
(二)在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中凝聚人心
全面深化改革是在“改革”的基础上进行的更广范围、更深层次的二次改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全面者,就是要统筹推进各领域改革,就需要有管总的目标,也要回答推进各领域改革最终是为了什么、要取得什么样的整体结果这个问题。”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史上宏大而独特的创新,改革开放越往纵深发展,就越要用好改革开放的办法来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和发展后的问题、一般矛盾和深层次矛盾、有待完成的任务和新提出的任务。文化自信自强坚定了我们对改革开放的规律性认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更加科学、主动、准确把握新机遇、新挑战、新使命,推动实践不断取得成效的重要品质。而当这种品质进一步内化为制度和行为上的精神性力量时,文化的作用就会沉淀下来、积蓄起来、显现出来,助力人们凝聚共识战胜物质世界难题,即便面临更加突出的矛盾性复杂性问题,更加难啃的硬骨头。在新起点上,坚持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我们便能继续在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征途上以一往无前的历史主动、一以贯之的接续奋斗,激发全面深化改革的豪迈气概,凝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体悟实践中汇聚澎湃力量。
(三)在坚持“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中汇聚力量
全面深化改革的纵深推进,改革的深度和广度也在不断拓展。除了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握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大关系,更要坚持“与时俱进、求真务实”。面对世界和中国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坚守“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来应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以坚持“求真务实”的态度和方法来把握时代脉搏和社会矛盾的变化,是在改革中保持定力,确保改革举措科学性和实效性的重要手段。实践证明,只有中国式现代化才能彻底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坚持“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就是要以自觉自信自强的品格担当、宽广的全局视野、鲜明的问题导向、深厚的为民情怀,高度审视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各种挑战和风险,在完善制度中防范化解风险、有效应对挑战,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也正是因为内化于自信自强的文化因子,我们才能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让我们能够在面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环境时,保持战略定力,汇聚人心和力量,更加客观、精准把握和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为国家行稳致远奠定坚实基础,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和价值引领。
二、文化自信自强为高水平开放分享“中国红利”、增强奋进合力
文化自信自强既是文明交流互鉴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文明交流互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坚持以开放促改革。文化自信自强在文明交流互鉴中让世界看到开放包容、自信自强的中国,在经济全球化的交往中让世界共享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红利,让高水平开放促进全面深化改革向更深层次推进。它不仅展现了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文明观,也增进了中国发展惠及全球的互利共赢观,同时塑造了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的新优势,为高质量发展蓄势添能。
(一)彰显“和羹之美,在于合异”的文明观
中国式现代化是高水平开放的现代化。当今世界,全球化让不同文明相互汇聚和碰撞,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国际舞台上先后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形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三大全球倡议”,为人类社会共同进步描绘了新愿景,得到众多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积极响应。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三大全球倡议,凝聚着多元国际合作的和谐愿景、浸润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智慧。
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不断发展与觉醒,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区别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发展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观是坚持文明平等、文明融通的文明共生的全球文明价值观。中国自古主张“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体现了中华文化发展和谐共处、包容并蓄的哲学思想,成为促进不同文明相互理解与学习互鉴,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以和平合作的方式交流交往的文明名片。在高水平开放的道路上,中国不断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交往和国际交流,深化与联合国相关机构沟通与对接,努力让更多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民认识到文明交流互鉴的价值,不断促进不同文明文化之间的交流互鉴、包容共进。
(二)树立中国发展惠及全球的互利共赢观
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从近代以后的深重苦难走向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从来就没有教科书,更没有现成答案。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也为世界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能,为世界各国互利合作创造了巨大机遇,成为世界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在这个过程中,以改革激发内生动力,以开放的姿态善用外部资源,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成为了全球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理念与实践的标杆示范。
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高水平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动能,对世界来说,进一步扩大开放意味着更加广阔的市场和前所未有的合作机遇,也是世界现代化发展的强大动力。在广泛的国际经济合作中,中国长期倡导互利共赢文化价值观。以“一带一路”倡议为例,与共建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合作、贸易往来等领域,中国一贯秉持真实亲诚的政策理念和正确义利观开展互利合作。中国企业在帮助共建国家建设港口、铁路等基础设施,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获得了产业机会。正是基于互利共赢文化价值观的合作模式,使参与各方都能从合作中受益。以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是推进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破解全球发展难题和完善全球治理体系的题中之义,有助于让世界看到开放包容、自信自强的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有助于在文化交流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从而树立中国发展惠及全球的互利共赢观。
(三)塑造更高水平制度型开放经济新优势
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核心是制度型开放,只有打造更高水平的制度型开放,才能促进深层次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塑造更具活力的开放型经济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推进深层次改革”。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深刻影响着各自对制度型开放的认知,以文化交流促进各国的心理和文化认同,是以“文化破冰”带动“规则破冰”“经贸破冰”的有效路径。通过文化交流活动,如文化研究、艺术巡演、文化贸易等,各经济主体能够更好地感受、理解、接纳和认同彼此的经济社会制度和规则,促进多边经济规则有序、高效衔接。
一方面,要加强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的对接融合。构建与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促进国内相关领域改革破冰。通过高水平开放加强国内外防范风险能力,加快投资和贸易领域的自由化便利化建设,加快经济社会压力测试,优化营商环境,完善服务保障,推动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注重文化在经济领域的生产力效益,抓住人文经济学作为推动经济增长和文明交流互鉴的新引擎,促进文化贸易、文旅融合、动漫游戏等产业成为衔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支点,促使越来越多的“国潮IP”扬帆出海,让世界感受中华文化的厚重魅力。同时,加快科技、经济、文化等领域的融合创新,激发全社会的创新热情,创新创造文化产品的同时,进一步促进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可以推动文化产业与科技产业的相互促进。
三、文化自信自强为新领域新实践提供持续创新创造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领域新实践需要推进制度创新、填补制度空白。”文化自信自强蕴含着强大的创新力与创造力,“守正”思想根基,“创新”动力源泉,文化自信自强的创造性并不仅仅局限于文化层面,更在于它所提供的文化能量和精神力量牵动社会多个领域、多个方面的创新创造,从而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坚定文化自信自强,在新领域新实践中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持续创新动能是确保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态势的前沿关键。
(一)国家治理效能变革的内在张力
文化自信自强具有规范、整合、引领功能,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蕴含的核心价值观具有凝聚社会共识的功能,能够有效引导正确的治理方向。文化通过激发民族精神推动民众积极参与国家与社会治理实践。文化创新是催生治理新理念与方法、提升治理能力的重要路径。文化以无形之力贯穿于国家治理各环节,是一种以内在驱动提升和变革治理效能不可或缺的关键动力。特别是全面深化改革越往深水区、高水平对外开放越往纵深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所面临的新领域新实践就越多,就越要坚定“四个自信”,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和治理效能。建设高度繁荣的社会主义文化是时代主题,这要求我们要坚定中国发展道路,汲取文化交流交往中的创新活力,促进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提升,在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中激发创新创造潜力,在积极参与引领全球治理进程中探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二)产业体系深度转型升级的内生动力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创新是核心驱动力。新质生产力既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基础,也是产业体系深度转型升级的必然产物,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文化是创新的重要源泉,在经济发展与产业变革中的作用愈发突出,在某些领域和环节发挥着关键作用。文化自信自强正从思想资源、创新动能、创意灵感和创造活力等多维度,全面融入产业体系深度转型的全过程,为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提供内生动力。文化自信自强背景下的文化创新,是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变革的智慧源泉,科技创新离不开文化创新的底层涵育。只有文化创新与科技创新同荣共促、文化自信自强与产业变革发展双向奔赴,产业体系深度转型升级面临的深层次问题才能找到更好的解决之道。从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动力来讲,文化自信自强能够充分激发人才的创新潜力和活力,培育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梯队,夯实产业体系升级的人才根基。
(三)超越西方现代化价值观的引导力
文化自信自强之所以能纠正西方现代化“重物质、轻精神”的价值偏误,首先在于它强调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进程中,我们始终注重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既追求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物质生活的丰富多样,又注重提升人民的精神文化素养和社会的文明程度,超越了西方现代化的“重物质、轻精神”价值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进步,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重要指引。其次,文化自信自强旨归于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追求,凝聚了古往今来全体中国人民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品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并使之与现代文明相融合,是文化自信自强超越西方现代化价值的重要驱动力。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如“仁爱”“诚信”“和谐”等理念,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使之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促进社会道德水平提升,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四)营造包容开放的文化发展心态
文化自信自强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动力。营造一个包容开放的文化发展心态,有助于促进文化多样性和社会进步,确保文化发展既保持传统根基,又拥抱现代创新。首先,文化自信自强是维护文化多样性的基石。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同时,始终坚持保护和传承多元文化,尊重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特色。这种包容性不仅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上,也体现在对新兴文化形态和业态的接纳上。其次,文化自信自强促进了文化的创新与融合。在坚持对本土传统文化的尊重与继承的基础上鼓励创新,以开放姿态推动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既要注重积极吸收国际先进经验,还要推动本土文化与国际文化的交流互鉴。再次,文化自信自强为文化发展提供了持续动力。文化自信自强使我们能够更加从容地面对全球化挑战,树立包容开放的文化心态,积极寻求文化发展的新路径,不断适应时代发展的各种挑战,培养出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文化人才。
(作者系南方科技大学全球城市文明典范研究院研究员、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运营机构:鄂尔多斯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管委会
Email:ordoswh123@163.com 服务电话:0477-8394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