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学生国家认同对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培育和增强青年学生国家认同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使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明发展的底蕴,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也是青年学生国家认同的重要来源,其荣枯兴衰与国家和民族的荣枯兴衰紧密相连。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基础性作用,指出高校思政课建设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短视频之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种数字化的传播连接,是互联网时代传承历史文化的一种独特方式,是培育和增强青年学生国家认同的一种重要路径。厘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短视频传播在青年学生国家认同生成中的逻辑依归与实践进路,对新时代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推进高校“大思政课”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短视频传播在青年学生国家认同生成中的逻辑依归
学校、大众传媒是影响青年学生国家认同生成的重要政治社会化场域,通过社会教化和个体内化,一方面促进青年学生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积极认知和情感体验,为国家认同的生成奠定认知和情感基础;另一方面经由主体参与实践促进青年学生积极内化,实现主动的建构性认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短视频传播的文化使命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度契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对共享的知识体系、价值体系、观念体系和信仰体系等要素构成的精神文化系统的认可和热爱是青年学生国家认同的主要生成途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短视频传播的文化使命不仅能唤醒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和文化记忆,重建新的传统文化认知,使传统文化通过短视频重新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价值属性,更为重要的是,能链接今人与古人的民族记忆,成为实现中华民族情感认同的天然纽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短视频传播的共情逻辑浇筑青年学生国家认同的认知和情感基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青年学生国家认同的重要来源,共情传播以共同情感价值为核心,以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为目标的传播理念,意味着中华传统文化短视频共情传播有助于夯实青年学生国家认同的情感基石。通过信息传播唤醒和建构青年学生集体记忆,为青年学生国家认同提供认知基础。“集体记忆”是一个社会建构的过程,是构成国家认同的关键要素。作为中国青年学生集体记忆的具体载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短视频的传播有助于唤醒过去的历史与文化记忆,并引起青年学生在群体共享互动中不断建构“当下”的集体记忆。通过积极地参与互动形成情感链接,从而形成对共同体的归属感和身份认同。短视频具有显著的“虚拟在场”特质,通过短视频的关注、点赞、转发、留言等功能,加强网络平台中陌生人之间的相互关注和情感互动,互动过程中共同经验的见证与分享,增强青年学生对国家共同体的认同感归属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短视频传播的主体行动促成青年学生国家认同的行为内化。短视频去中心化的传播方式,使中华传统文化传播主体由传统的相对单一的主流媒体拓展到所有的多元化的组织、机构乃至个人。作为网络社会崛起的见证者和践行者,青年学生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短视频传播的主体力量。从高位传播到平等传播,“以我为主”的叙事方式不仅赋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具感染力和亲和力的传播色彩,更为重要的是,网络场域的赋权参与可以促进青年学生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短视频传播的内容生产、传播与再传播的参与实践中不断激发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确信和认同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个体,增强对共同体成员身份的认同感,实现由被动的归属性认同转向主动的建构性认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短视频铸牢青年学生国家认同的实践进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短视频铸牢青年学生国家认同,需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从思政育人主体、思政育人课程资源和思政育人数字空间三方面入手,全面推进高校“大思政课”建设,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短视频传播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协同合作,构建数字空间育人新范式,助推青年学生国家认同的生成。
思政育人主体的多元协同。“大思政课”倡导多元教育主体协同育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短视频传播的生产者、使用者和传播平台的维护者成了“大思政课”的育人共同体,社会主体、学校主体和学生主体的协同合作是“大思政课”育人合力形成的重要起点。对于社会主体而言,要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短视频传播实践中的价值观引领,加强对各类主流新媒体平台的规范和引导,完善激励机制,提供丰富多样的具备公共价值和丰富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数字作品。对于学校主体而言,要全面提升教育工作者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和数字素养,在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中善用短视频,多维度、立体化呈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帮助学生构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集体记忆,产生情感共鸣。对于学生主体而言,要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主题活动,引导和激发学生自觉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短视频的创造者和传播者,在丰富而生动的传播实践中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和魅力,厚植家国情怀。
思政育人课程资源建设。善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短视频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短视频的育人资源和价值。短视频的图像化表达以及突出的情感叙事框架,其内容生成方式和意义建构更符合当代青年学生信息获取方式和文化审美诉求,可有效弥补传统思想政治课程中内容单向灌输、言语说教平淡等不足,是影响青年学生政治认知及情感的重要突破口。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短视频思政育人数据库与数据服务平台,助力不同类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短视频有效转化为思政育人教育资源,实现短视频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短视频中的思想性和价值性。在具体的教育实施中,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技术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的内在逻辑关联,从理念、内容和表达方式等方面积极延展和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短视频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和家国情怀。
思政育人数字空间建设。数字空间已成为影响和形塑青年学生价值观的重要场域,高校需要重新审视思想政治工作的空间格局,强化高校数字空间的思想政治工作阵地意识,积极培育数字空间的价值观。一方面要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短视频生产和传播的引领作用,引导青年学生关注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短视频传播中的伦理要求和道德规范,自动自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短视频的创作、生产和传播中;另一方面借助短视频传播,打造“大思政课”背景下的实践教学数字平台,引导和培养青年学生积极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短视频传播实践,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过程中,增强中华儿女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激发青年学生对赓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时代使命的主动担当和责任情感,实现情感体验、认知内化和行为自觉的统一。
(作者系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
运营机构:鄂尔多斯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管委会
Email:ordoswh123@163.com 服务电话:0477-8394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