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 +:面向第三次
信息化浪潮的国家战略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指出:“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实施‘互联网 +’行动计划,发展分享经济,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实施‘互联网 +’行动计划”,侧重于在各行各业中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全面推进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转型;“发展分享经济”强调促进因信息快速便捷的流通,有效分配物理世界的各类资源,从而产生的新经济形态;“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则突出针对信息化 3.0时代的主要特征,充分利用数据,萃取知识,产生效益,带动一个庞大的数据产业,提升经济活力、社会生产力和国家治理能力。
继物质与能源之后,信息成为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第三大战略资源。以数字电子计算机发明为标志,信息科技蓬勃发展了70年。信息科技及其在社会经济生活方方面面的应用广泛并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了人类社会。回顾过去的信息化进程,已经经历了两次大的浪潮,从技术平台、管理资源和应用模式等方面看,信息化在不断演化并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当前,我们正处于信息化建设第三次浪潮的起始期。
从20世纪40年代第一台数字计算机出现到 90年代中期之前,信息化建设可归为以单机应用为主要特征的数字化阶段(可称为信息化 1.0),而第一次的信息化浪潮,始自 20世纪 80年代个人计算机的大规模普及应用。从90年代中期开始,以美国提出“信息高速公路”建设计划为重要标志,互联网开始了其大规模商用进程,带来了信息化建设的第二次浪潮,即以联网应用为主要特征的网络化阶段(可称为信息化 2.0)。
据 Gartner 统计,目前全球接入互联网的联网设备已超 49亿台,预 计到2020年可达250亿台;IDC估计全球网民达 32亿人;谷歌统计其每秒处理搜索 200万个;Youtube每天新增视频 300小时,而被点击的视频每天约49.5亿次。互联网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社会,不同行业领域在经历互联网的洗礼后,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一批传统产业面临巨大冲击,甚至是颠覆性的影响,例如:微信等移动即时通信软件对传统电信业带来的竞争与挑战,电子商务对传统零售业、专车 / 拼车软件对传统出租车行业的巨大冲击等。2015年,美国青年企业家委员会(YEC)提供的一项报告预测,到 2020年,出租车、邮政、造纸、固定电话、手机、信用卡等12大行业可能会消失。在颠覆传统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一些新生事物正在孕育诞生,如工业4.0、自动驾驶、分享经济等。这一切变化源于在互联网平台上信息总量的快速增长、信息传播广度的极大拓展和速度的大幅提升。对于个人而言,互联网已成为如空气一样必不可少的生活元素,对于组织和机构来说,已成为非常重要的公共基础设施。
当前,信息化建设的第三次浪潮扑面而来。过去20余年信息科技和信息化的井喷式发展,信息技术的不断低成本化与互联网及其延伸所带来的无处不在的信息技术应用,宽带移动泛在互联驱动的人机物广泛连接,云计算模式驱动的数据大规模汇聚,导致了数据类型的多样性和规模的指数增长,积累了规模巨大的多源异构数据资源,产生了“大数据现象”。以此为标志,信息化正在开启一个新的阶段,即以数据的深度挖掘与融合应用为主要特征的智慧化阶段(可称为信息化3.0)。近年来,一批大数据应用的成功案例也激发了基于数据获取信息、萃取知识、指导实践的巨大需求。大数据现象的出现以及数据应用需求的激增,使大数据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和各国政府的战略选择,大数据蕴藏的巨大潜力被广泛认知,正引发新一轮信息化建设热潮。
互联网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从1969年人类发出第一封电子邮件开始,互联网经历了20余年的技术发展和应用探索,20世纪90年代中期,互联网的商业价值开始显现,标志性事件如 1994 年提出“注意力经济”的概念并出现第一个网络广告,1995年电子商务网站易贝和亚马逊上线,自此,互联网就开始逐渐渗透到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并产生深远的影响。我国从 1994 年10月20日第一次开始联通互联网,2008年网民数量首次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而到 2011 年手机网民数量首次超越计算机网民,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2015年我国网民总量已达6.68亿人,一半中国人已经开始使用互联网。
20余年的发展,互联网无论从技术能力本身,还是应用的深度和广度均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该阶段呈现出三方面的新特征 : 一是互联网作为基础设施,能力得到极大提升,计算和网络通信能力足够强,设备和技术的成本迅速降低,云计算公用事业化,联网范围从计算设备向万物互联进而人机物融合拓展。二是从应用视角,从个人 / 企业运用互联网的基数和能力两个方面看,互联网的人口渗透率已跨过临界值。三是大数据新思维逐渐被广泛接受,开始影响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互联网的新阶段正是催生信息化3.0新时代的核心因素和主要驱动力。
2015年3月,“互联网 +”这一新概念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报告》中关于“互联网 +”强调的是信息技术与生产运营(工业互联网)、贸易流通、投资融资等传统行业的结合,以及全产业链的升级。2015年7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 +”行动的指导意见》,确定了创业创新、协同制造、现代农业等 11个具体的行动,拟大力推动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协同化的“互联网 +”产业生态体系的完善,以及“互联网 +”新经济形态的形成,促使“互联网 +”成为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
作为一个新的概念,“互联网 +”的提出伴随了对其内涵的不同视角和立场的多种解读。如:从制造业的视角,将移动互联网、物联网、CPS作为互联网的延伸,强调在制造业全价值链的提升与整合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从互联网企业的视角,强调互联网对传统产业影响、改造、升级,以及构造新产品、新业务、新生态;同时,提出互联网对传统产业的渗透,导致面向规模化的传统经济、管理学原理失效,需要发展新的理论;从信息科技的视角,强调互联网时代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如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
“互联网 +”体现了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的重要战略。我国确定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转型发展的战略目标,调结构、稳增长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一方面需要抑制传统低端产业,通过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实现国际产能合作、共赢发展,同时也要创造新的就业机会,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另一方面,需要发展新经济、新业态,大力发展“中国制造2025”,培育新兴产业等。“互联网 +”正是这两方面战略的结合。
认识“互联网 +”的内涵,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代表了“加法”“融合”,“互联网 +”强调了互联网与金融、制造等传统行业的结合,改造,甚至颠覆传统行业,催生新业态;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延伸”“升级”,“互联网 +”应加强互联网本身的能力发展和提升。在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历程中,我国主要处于跟踪追随的地位,属于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者。从信息化2.0到信息化3.0的转型期给我们提供了发展技术、弯道超车的机遇,唯有坚持自主创新,努力加强在互联网技术研发方面的投入,追求新一代技术的突破和关键技术的自主可控,才可能使我国从互联网应用大国发展为新型互联网技术的强国。
实施“互联网 +”战略,“跨界、融合、创新”是三个重要的关键词。互联网技术及思想与传统产业的跨界融合,是培育产业发展新生态的重要途径。互联网带来的信息技术泛在应用,使得信息技术不仅是其他行业 / 产业的催化剂和倍增器,而且在越来越多的行业 / 产业出现颠覆式创新,成为其颠覆者。“互联网 +”既体现了互联网技术、模式和思想与传统行业 / 产业的跨界深度融合,也蕴含了互联网的延伸和升级、信息基础设施的完善和数据资源的积累。就这个意义而言,“互联网 +”将是我国信息化3.0建设的基础设施、思维模式和实施指南。
面对大数据驱动的第三次信息化建设浪潮,我国的“网络强国”战略可以说是“恰逢其时”。
下一篇:“死亡”黑科技,制造永恒记忆
运营机构:鄂尔多斯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管委会
Email:ordoswh123@163.com 服务电话:0477-8394929